首页汉语词典太平鼓太平鼓的意思
tàipíng

太平鼓


拼音tài píng gǔ
注音ㄊㄞˋ ㄆ一ㄥˊ ㄍㄨˇ

太平鼓

词语解释

太平鼓[ tài píng gǔ ]

⒈  打击乐器。舞【wǔ】蹈时用。在【zài】一个带长柄【bǐng】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【pí】,饰以彩画【huà】,柄上缀【zhuì】十余【yú】小铁环,用细长鼓槌敲击,即发出咚【dōng】咚【dōng】铮铮【zhēng】的声响【xiǎng】。参【cān】阅清·王夫之《杂物赞》、清·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【shí】记·太平鼓》。民间舞蹈。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【gǔ】,一【yī】边舞蹈或【huò】演【yǎn】唱。按【àn】唐·张祜《周员外【wài】出双【shuāng】舞柘【zhè】枝妓》诗云:“画【huà】鼓拖【tuō】环锦【jǐn】臂攘,小娥双换舞衣裳。”是唐时【shí】已有【yǒu】此类舞【wǔ】蹈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打【dǎ】击乐器。舞蹈时用。在一个带长柄【bǐng】的铁圈【quān】上蒙【méng】以羊皮或驴皮,饰【shì】以彩画,柄【bǐng】上缀十馀小铁环,用细【xì】长鼓【gǔ】槌敲击,即发出咚【dōng】咚铮【zhēng】铮的声响。参【cān】阅 清 王夫之 《杂【zá】物赞》、 清 富察敦崇【chóng】 《燕【yàn】京【jīng】岁时【shí】记·太平鼓》。

⒉  。 明 清 时民俗,春节期间,使【shǐ】儿童挝鼓跳舞,歌“太平年”,为【wéi】迎年之乐【lè】,亦名“太平鼓”,为古代【dài】腊鼓逐【zhú】疫之遗【yí】风。现流行于 河北、东北、内蒙【méng】 东部【bù】等地农【nóng】村【cūn】的民间曲艺“太平【píng】鼓【gǔ】”也叫“单鼓”、“羊皮鼓”。参【cān】阅 宋 吴【wú】曾 《能改斋漫录·事始一》、 明【míng】 刘侗 于奕正 《帝京景物【wù】略·灯市》、 清 李声振 《百戏【xì】竹枝词【cí】·太平鼓》。。 明 清 时民俗,春节期【qī】间,使儿童挝鼓【gǔ】跳舞【wǔ】,歌“太平【píng】年”,为迎【yíng】年之乐【lè】,亦【yì】名“太平鼓”,为古代腊鼓逐疫之【zhī】遗风。现流【liú】行于 河北、东北、内蒙 东部等【děng】地农【nóng】村的【de】民间曲艺【yì】“太平鼓【gǔ】”也叫“单鼓”、“羊皮鼓”。参阅【yuè】 宋【sòng】 吴【wú】曾 《能改斋漫录·事始一》、 明 刘【liú】侗 于奕【yì】正 《帝京景物【wù】略·灯市【shì】》、 清【qīng】 李【lǐ】声振 《百戏竹枝词【cí】·太平【píng】鼓》。

民间舞蹈。表【biǎo】演时【shí】一边【biān】击太平鼓,一边舞【wǔ】蹈或演唱。按 唐【táng】 张祜【hù】 《周员外出双【shuāng】舞柘【zhè】枝妓》诗云:“画鼓拖环锦臂攘【rǎng】,小娥【é】双换舞衣【yī】裳。”
是 唐【táng】 时已有此类舞蹈【dǎo】。 宋 代民间有鼓笛【dí】拍板演唱,名“打断”, 政和 初年【nián】禁用鼓板唱北曲,民间【jiān】改名【míng】曰:“太平鼓”

国语辞典

太平鼓[ tài píng gǔ ]

⒈  乐器名【míng】。以铁为腔,径四【sì】、五尺,蒙以皮纸,下【xià】有柄,串铁环,振【zhèn】动有声【shēng】。旧时常用【yòng】于春节时,或祭祀、跳神等【děng】活动。唐代已【yǐ】有【yǒu】,宋代称为「打断」。

⒉  流行于北平【píng】、东北、陕西【xī】、宁夏等【děng】地的舞蹈。各地跳法【fǎ】不【bú】同,表演者【zhě】左手持鼓【gǔ】,右手握鼓【gǔ】鞭,一面击太平鼓,一面舞蹈或演【yǎn】唱。政和【hé】初曾被禁止,民间改名为「太【tài】平鼓【gǔ】」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太平鼓"的意思解释、太平鼓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