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ū

比丘


拼音bǐ qiū
注音ㄅ一ˇ ㄑ一ㄡ

比丘

词语解释

比丘[ bǐ qiū ]

⒈  和尚。梵语,khiksu的译音。

桑门为息心,比丘为行乞。——《魏书·释老志》

monk;

引证解释

⒈  亦作“比邱”。佛教语。梵【fàn】语的译【yì】音。意译“乞士”,以【yǐ】上从诸佛乞法,下【xià】就俗【sú】人乞食得名,为佛教【jiāo】出【chū】家“五众【zhòng】”之一。指已受具足【zú】戒【jiè】的【de】男性,俗称和尚【shàng】。

北魏 杨衒之 《洛【luò】阳伽【gā】蓝记·永宁寺》:“时有三【sān】比丘赴火而死。”
南朝 梁 沉约 《述僧设会论》:“佛【fó】率比丘入城乞【qǐ】食,威仪【yí】举止,动目【mù】应心。”
元 张宪 《酬【chóu】海藏主纸【zhǐ】扇歌》:“终焉【yān】不得志,屏弃【qì】妻子祝【zhù】髮为比邱。”
明 徐渭 《九【jiǔ】流》诗:“九【jiǔ】流【liú】 渭 也落【luò】何流?戴髮星星一比丘。”
清【qīng】 和邦额 《夜【yè】谭随录【lù】·藕花》:“遂髠緇【zī】为比【bǐ】邱【qiū】,云游不知所终。”
胡适 《<西游记>考证【zhèng】》七:“于彼山中,有一【yī】比【bǐ】丘【qiū】名【míng】 功德云。”

国语辞典

比丘[ bǐ qiū ]

⒈  佛教用语【yǔ】。为梵语Bhiksu的音译【yì】。男子出家【jiā】受具【jù】足戒者的通称【chēng】。元【yuán】·李好古也作「比【bǐ】邱」、「苾刍【chú】」。

《大宝积经·卷一》:「譬如今世多闻比丘住阿兰若,或聚落中。」
《张生煮海·第一折》:「释门大道要参修,开阐宗源老比丘。」

英语Buddhist monk (loanword from Sanskrit /bhiksu/)​

德语Mönch (S)​

法语Bhikkhu

分字解释


※ "比丘"的意思解释、比丘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七彼败于【yú】利得、供养与名誉,心生眩惑,对他之优【yōu】秀比丘【qiū】生贱视【shì】。

2.1911年,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.宾【bīn】厄姆【mǔ】发现了【le】位于南安第【dì】斯山【shān】茂【mào】密森林里的马丘比丘.

3.汝【rǔ】等比丘,若摄心者,心则在定【dìng】。心【xīn】在定故,能知世【shì】间,生灭法相【xiàng】。

4.如果笔端的回忆【yì】能够一【yī】丝【sī】丝一缕缕再绕个手,我都已经计【jì】算好了,当我们学着【zhe】年轻的比丘、比丘尼入舍卫大【dà】城乞食,于其【qí】城中次第乞已【yǐ】,还至本处时【shí】,我要把钵中最大最【zuì】美【měi】的食物【wù】供养你【nǐ】,再【zài】不准你像以前一样【yàng】软硬兼施【shī】趁人不【bú】备地把【bǎ】一【yī】片冰心【xīn】掷入我【wǒ】的壶。

5.比丘亦【yì】尔,受人【rén】供养【yǎng】,趣自除恼;无得多求,坏其善【shàn】心。譬【pì】如智者,筹量牛【niú】力,所堪【kān】多少【shǎo】,不令过分,以竭其力。

6.纵此心者,丧人善事【shì】。制【zhì】之一处,无【wú】事不办。是故比丘,当勤精进,折伏汝【rǔ】心【xīn】。

7.比丘亦尔,受人【rén】供养,趣自除恼;无得【dé】多求,坏其善心。譬如智者,筹量【liàng】牛【niú】力,所堪多【duō】少,不令【lìng】过分,以竭其力。鸠摩罗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