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ānbāo

毡包


拼音zhān bāo
注音ㄓㄢ ㄅㄠ

繁体氈包

毡包

词语解释

毡包[ zhān bāo ]

⒈  毡房;我国北部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。

这个时候,一个牧民匆匆忙忙钻进毡包来。

yurt;

⒉  毡制的包儿。

他背着毡包到野外去接回初生的羊羔。

felt bag;

引证解释

⒈  我国【guó】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。古【gǔ】代文【wén】献中多称穹庐、毡帐【zhàng】(旃帐【zhàng】)。今 蒙古【gǔ】 族居住区称“蒙古包”。一般为【wéi】圆形,多【duō】用条木【mù】结成【chéng】网壁与伞形顶,上盖毛毡【zhān】,用【yòng】绳索勒住,顶【dǐng】中【zhōng】央有圆形【xíng】天窗,易【yì】拆装,便游牧。

⒉  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,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。

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绢衫毡包,极其华整。”
《儒【rú】林外【wài】史》第二二回【huí】:“当下叫了两乘【chéng】轿子,两人坐了,两【liǎng】个长随跟着--一个抱着【zhe】毡包--一直来到河下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【dì】八七回:“雪雁 走去【qù】,将一包小【xiǎo】毛衣裳【shang】抱【bào】来,打开【kāi】毡包,给 黛玉 自拣。”

国语辞典

毡包[ zhān bāo ]

⒈  中亚游牧民族用以居【jū】住的帐篷。以木条支撑,上覆【fù】兽皮【pí】、手【shǒu】织品等【děng】,顶部【bù】中央有圆形天窗,易于拆【chāi】装。

⒉  以兽毛或毛毡编制的袋子,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。

《金瓶梅【méi】·第【dì】八回》:「只见西门【mén】庆【qìng】家【jiā】小厮玳安,夹著【zhe】毡包,骑【qí】著马,打【dǎ】妇人门首过。」
《儒林外【wài】史【shǐ】·第二二回【huí】》:「两人坐了【le】,两个长随跟著【zhe】,一个抱著毡包,一直来【lái】到河下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毡包"的意思解释、毡包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这样【yàng】喝酒【jiǔ】远远没坐在【zài】毡包中大碗狂灌来得痛快,许【xǔ】俊只觉得【dé】浑身别扭,连【lián】爵中【zhōng】的酒都跟着【zhe】变了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