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ái

白徒


拼音bái tú
注音ㄅㄞˊ ㄊㄨˊ

白徒

词语解释

白徒[ bái tú ]

⒈  未经训练的兵卒;临时征集的壮丁。

⒉  佛教对俗人的称呼。僧衣黑色,故称俗人为“白徒”。

⒊  指不出家的徒弟。

⒋  指不学无术之徒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未经训练的兵卒;临时征集的壮丁。

《管子·七法》:“以教卒【zú】练士击敺众白徒,故十【shí】战十胜,百【bǎi】战百胜。”
《汉书·邹【zōu】阳【yáng】传》:“今 吴【wú】 楚 之王练诸侯之兵,敺白【bái】徒【tú】之众,西与天【tiān】子争衡, 济【jì】北 独底节坚守不下。”
颜师古 注:“白徒,言素非军旅之人,若今言白丁矣。”
宋 叶【yè】适【shì】 《兵【bīng】总论二》:“斡【wò】离不 始【shǐ】挟兵才万【wàn】餘,长驱【qū】而至,莫有敌者,仓卒遣人召白【bái】徒以勤王,京师不守,则勤王之人【rén】寇掠遍天下矣。”
《金史·古【gǔ】里【lǐ】甲石伦传》:“但【dàn】敌【dí】势颇重,而往者皆新集白徒【tú】,絶无精鋭,恐不能胜。”
清 萧抡 《宝山田若谷明府钧团【tuán】练乡勇》诗:“只愁【chóu】白徒不习战,勇怯相半【bàn】难从【cóng】征。”

⒉  佛教对俗人的称呼。僧衣黑色,故称俗人为“白徒”。

南朝 宋 何承天 《与宗居士书【shū】》:“冶城 慧【huì】琳道人 作《白黑论》,乃为众【zhòng】僧所排摈,赖蒙值明主善【shàn】救,得免【miǎn】波罗夷耳。既作比【bǐ】丘,乃不应明此,白徒【tú】亦【yì】何为不言?”

⒊  指不出家的徒弟。

《南史·循吏传·郭祖深》:“僧尼十餘万,资产丰【fēng】沃。所【suǒ】在郡县,不可胜言。道【dào】人又有【yǒu】白【bái】徒,尼则皆【jiē】畜养女,皆【jiē】不贯人籍,天下户口几亡【wáng】其半。”
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【děng】《中国通史》第【dì】二编【biān】第五章第二节【jiē】:“男僧得收白徒【tú】,女尼得收养女【nǚ】,白徒养女不入户【hù】籍,免除【chú】一切课役。”

⒋  指不学无术之徒。

章炳麟 《程师》:“学之成验,定於校试,校【xiào】试固不能无偏重轻【qīng】,藉【jiè】令【lìng】试【shì】之殿廷,然诸校録者復【fù】多白【bái】徒,稍上非寄象之材【cái】,则目録之士耳!”

分字解释


※ "白徒"的意思解释、白徒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